作者:中譽鼎力時間:2019-07-17
如果您想了解我們的產品,可以撥打我公司的銷售熱線或點擊下方按鈕在線咨詢價格!
立即撥打電話享更多優惠:18336065555
在黃石鐵山區,有一座鐵礦山,這里曾因多年采礦產生大量廢石,導致寸草不生。經過幾代礦山人的努力,廢棄的石場上種出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的刺槐。16日,來自的24家網絡媒體齊聚黃石家礦山公園,探訪“亞洲天坑”的綠色救贖。
工作人員講解礦山公園歷史。
高山挖成了深坑 這里是“亞洲采坑”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的介紹,走進黃石家礦山公園直觀的感受是恍若走進一個滿目綠色的郊野公園,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礦山硬巖廢石堆放場。沿著小路前行,步行二十多分鐘,被譽為“亞洲天坑”的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坑就驚現在眼前,同行的外地記者直言,震撼人心。
這個的天坑是黃石家礦山公園的景區,從空中俯瞰,采坑呈一個放倒的葫蘆狀,伏在群山之間,形成一個的人工峽谷。坑內部分區域呈暗紅色,那是殘留在坑內的鐵礦石。雖然稱作‘天坑’,其實它完是一座人工形成的礦坑,至今已有1793年的歷史。天坑南北跨度0.9公里,東西跨度2.4公里,大垂直深度能容下一幢148層高的大樓,坑頂橫截面相當于150個足球場。
據黃石家礦山公園工作人員小馬介紹,這里曾經是三座連綿起伏的鐵礦山,早在三時期便有了開采活動,清末建成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新中成立以后,這里成為華中地區的“鋼鐵糧倉”。經過40多年的大規模機械化開采,逐漸變成了的樣子。
礦區目前還在工作的小火車。
石頭上種樹 礦冶名城的綠色救贖
把山挖出了深坑,天坑像傷疤一樣,牢牢印在了礦區人的心里。近年來,這座城市開始轉型,礦山人開動腦筋,走上了一條修復、改造、治理、再造的科學發展之路。
據悉,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礦區陸續投資數千萬元,積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通過反復試驗,攻克了硬巖條件下耐旱耐貧樹種的選定難關,在硬巖廢石場不覆土的情況下培養種植刺槐等樹木,30多年來陸續栽種刺槐120多萬株,并對已成形的廢石場進行綠化復墾。昔日的廢石堆變成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相當于10個天安門廣場面積的亞洲大硬巖綠化復墾基地,創造了石頭上種樹的奇跡。談及多年復墾帶來的變化,一路帶記者參觀的工作人員小馬告訴記者,曾經廢石場上光禿禿一片,如今不僅樹木成林,還出現了野雞、野兔和各種鳥類,昔日的荒山真真實實的變成了花海。
黃石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是土生土長的“礦二代”。談起黃石家礦山公園,他滔滔不:“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黃石也在從重工業城市向旅游城市發展,我們可以說是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樣板,把礦山綠化,以前挖的千瘡百孔的礦坑,‘見縫插綠,回填植綠,破墻透綠,形成礦在園中,園在綠中,綠在畫中的格局。’”
據閻紅勇介紹,目前,黃石家礦山公園內只有1/6的土地和旅游資源得到了開發。下一步,要讓人們實地觀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可以直通“天坑”底部……
俗話說,人類破壞自然,自然會報復人類。亞洲天坑就是個例子,它是的傷疤,也是嚴肅的告誡。告誡我們,告誡下一代,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須牢記的道理。
已有632人成功參與
細節問題可微信交流:18336065555